芭蕾舞有關内側肌的迷思...?

芭蕾舞是一門需要教師嚴格督導,無法獨自閉門造車的藝術。在初學的漫長養成期中,教師的良莠決定了學生基礎技術的穩固與否,也決定其對芭蕾技術理論的體會程度。在身體認知方面,芭蕾教師所具備的生理解剖學知識及相關資訊,更是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對芭蕾舞,甚至其他舞蹈形式的理論與技術的認知與發展,因此關係重大。台灣沒有專業的芭蕾舞學校,只有坊間的舞蹈社、中小學裡的舞蹈班、和大專院校裡的舞蹈科系,在這些訓練機構中,芭蕾舞只是必學的舞蹈技巧之一;但對每個學舞的學生而言,芭蕾舞確實是很重要的基礎養成訓練。因此,任何來自教師的錯誤訊息都將對學生造成誤導,進而影響其學習成效。台灣芭蕾舞教學裡最常見的,也是最明顯的盲點便是對「內側肌」的認知與使用的誤解;而造成此種誤解的最主要原因在於芭蕾教師們對生理解剖學知識的普遍缺乏,和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思考模式。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內側肌」何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關注,是由於芭蕾舞技術對「外開」(法文的En dehors或 英文的Turn-out)的嚴格要求。這個動作關係著芭蕾舞美學「肢體向外呈放射性延伸才是美」的訴求,也是芭蕾舞五個基本腳位置的技術理論基礎。「外開」的最高理想是「身」、「心」都向外展開延伸,但「心」是否達到外開的理想,大部份得靠天賦與個人感受體會,「身」的外開才是訓練的重點,不但因為它顯而易見,更因為它是技術學習成敗的關鍵。「身」的「外開」又分為上半身與下半身,其中下半身比上半身困難。上半身的「外開」包括頭頸的上延、胸腔的擴張、和手臂的外展,由於生理構造的關係,比較容易達到要求;困難的部分在於下半身的腿部。如何正確地使用腿部肌肉,以達到「外開」的目的和要求,便是「內側肌」被誤解與誤用的緣起。正確的腿部「外開」應該「由上而下」:靠肌力把腿部由髖關節處向外扭轉,而不是「由下而上」:藉腳底與地面的磨擦力固定雙腳尖朝外的目的。這道理大部份學過芭蕾舞的人都被告知過,不清楚的是到底是用哪裡的肌肉?如何使用?關於這個問題,一般人的思考邏輯是:既然腿部的「外開」是顯露腿的內側部分,那當然是用「內側肌」了。再者,既要外開,又得延伸腿部,那當然是「延長腿部內側肌」了。乍聽之下似乎有理,其實呢?完全錯誤。 這觀念的誤謬來自於對於人體的肌肉名稱、位置、和運動方式的不瞭解。首先,人體解剖學裡並沒有「內側肌」一詞,最接近的也只有「股內側肌」(Vastu medialis),或「內收長肌」(Adductor longus)、「內收短肌」(Adductor brevis)、與「內收大肌」(Adductor magnus)。但這些肌肉都位於膝關節上方,並未包括小腿部分,與一般所指的「腿部內側肌肉」有些出入。因此,由解剖學的角度來看,「內側肌」也只能解釋成是一種俗稱,一種人體概括性的部位肌肉概念。
其次,就肌肉運動方式而言,企圖去「延長」內側肌則錯得更離譜。因為肌肉跟本不可能隨意延伸,只能收縮。這個錯誤很可能是來自對所謂「隨意肌」這個名稱所產生的誤解。人體肌肉由其受意志控制與否大致可分為「隨意肌」與「不隨意肌」兩大類:一般日常動作(包括舞蹈動作)由於可由意志控制,用到的是「隨意肌」;內臟的收縮蠕動由於無法由意志控制,所以屬「不隨意肌」。顧名思義,既然是「隨意」,那當然可以要長就長,要短就短,要用哪裡的肌肉就用哪裡的肌肉了。其實不然:「隨意肌」雖然是「隨意」,它們卻無法百分之百依照意志做動作,比方說,它們就無法隨意延長,只能收縮及放鬆:由緊張縮短的狀態回到放鬆時的長度。若欲達到延伸肌肉,使之比其休息時更長的要求,必須靠外力來完成。這裡所指的外力包括地心引力和身體其他部分的肌肉及關節移動造成的拉力。也許有人會問:既然肌肉的運動方式只限於收縮(變短)與放鬆(回到原來長度),無法隨意伸長,那人體又如何在這種限制下,完成那麼多精細巧妙的動作?答案是肌肉與肌肉間的「抗拮」與「協調」。所謂「抗拮」是指位於動作相反方向的肌肉,為了達到特定的動作,當主作用肌或主作用肌群(Prime mover muscles)收縮時,反方向的肌肉或肌群(稱抗拮肌或抗拮肌群 Antagonist muscles)就必須放鬆;反之,當反方向的肌肉收縮時,正方向的肌肉就必須放鬆。此種一緊一鬆,一收一放的過程,需要中樞神經傳出清析的訊號,更需要末稍神經,及佈滿末稍神經的隨意肌之間的緊密配合,方能使動作精準而有效率,這便是「協調」的重要性。例如,股四頭肌(Quadriceps)和大腿後肌(Hamstrings)在膝蓋關節伸張與屈曲上為相互抗拮:欲伸張膝蓋則股四頭肌收縮,大腿後肌放鬆;反之,要屈曲膝蓋關節則大腿後肌收縮,股四頭肌放鬆。否則,股四頭肌與大腿後肌正反兩方同時用力的結果是:兩邊肌肉群相互對抗,相互拉扯,彼此抵消,動彈不得。這種處於彼此抗拮,又必須相互協調的運動方式,是人體肌肉運作的一大特色,也是欲瞭解身體局部肌肉運動方向時必須注意的要點。在瞭解肌肉運動方式之後,再來檢視芭蕾舞腿部的外開所使用的肌肉群。正確的外開位置應在髖關節,而不是膝關節或踝關節。由於肌肉只能收縮,因此負責把大腿內側在髖關節處向外翻轉的,一定不是「內側肌」;而是與之相抗拮的,腿部外側與後側的肌肉。因為當外轉肌肉群經由收縮而把股骨(大腿骨)向外扭轉時,與之抗拮的股骨內側肌肉群必須放鬆;也就是說,在大腿外開的過程中,由於「抗拮」原理,大腿內側肌肉群能夠幫得上忙的,就是不要收縮,以免造成反效果。因此,欲達到最有效的外開,不應把注意力集中在「內側肌」,而是與之相抗拮的,分佈在大腿前、外側,和臀部的肌肉群。負責外轉股骨的主作用肌為「六條深層外轉肌」(Six deep lateral rotator muscles)。這六條肌肉的起始位在薦骨下方三分之二處、坐骨後側、及股骨頸後面;終止位則在股骨的大轉子及其後方。而股骨外轉的「協同肌」(Synergist muscles 指協助主作用肌完成動作的輔助肌)則包括了位於股骨前方外側,股四頭肌之一的「股外側肌」(Vastus lateralis)、由髖骨斜行而下至髕骨(膝關骨)內側的縫匠肌(Sartorius)、及臀部表層的臀大肌(Gluteus maximus)、臀部次深層的「臀中肌」(Gluteus medius muscles)、以及股骨後方的外側股二頭肌(Biceps femoris)。另外,在腿部由側面外展情況下向身體中心線內移(Adduction)過程中,內側短肌(Adductor brevis muscle)和內收大肌(Adductor magnus muscle)也有協同外轉股骨的功能。這是唯有兩條位於股骨內側的而又有助於外開的「內側肌」,但其作用也僅止於腿部在內移(併腿)的過程中。

由於這些外轉肌肉群有些被覆蓋於其他肌肉的下方(如「六條深層外轉肌」及「臀中肌」),外表不易分辨察覺,更無法觸摸得到。

在芭蕾教學上,既使教師具備了正確的知識,也常有無法讓學生確實知道其位置,進而正確使用它們的困擾。一般常用的提示詞是「屁股夾緊」。此一用法雖然大約正確地指出了外轉肌肉群的位置,但也常導致學生因夾緊臀部而使動作變得僵硬,下半身失去靈活的缺點。比較恰當的說法是「以兩條腿為軸,薦骨為使力點,把臀部像兩扇門一樣向外打開」。此種意像不但可以清楚地指出外轉肌肉群的正確位置,也可以避免因夾緊臀部而導致動作僵硬的後果。當然,教師們可視學生年齡、經驗而找出更適合學生程度、更易被理解的比喻在課堂上使用。總之,「外開」是芭蕾舞技術最根本的基礎,也是芭蕾舞美學的一種境界,而正確地「外開」用的,絕對不是「內側肌」,而是與之相抗拮的「後外側肌肉群」。一個優秀芭蕾舞的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人體解剖學知識,才能有效地訓練出技術規範的學生;而台灣的芭蕾舞教師們也唯有透過瞭解肌肉特性與正確「外開」肌肉群的位置,才能共同來化解、去除流傳廣泛久遠,有關「內側肌」的誤謬與迷思,使台灣的芭蕾舞教育更加科學,更加有效率。

作者:陳德海參考文獻 :
舞蹈應用生理解剖學 郭志輝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